/ HAS MAGAZINE
若泽・萨拉马戈(José Saramago)作品中的焦虑与希望
比娜・尼尔
跨学科研究员
严重的危机时刻促使人们对末日的思辨产生兴趣。比娜・尼尔(Bina Nir)以若泽・萨拉马戈(José Saramago)的两部长篇小说,探讨文学作品中的焦虑与希望。

与乔凡娜・玛格丽(Giovanna Magri)的系列作品《看不见的念头》(Vision

de l’Invisible)对话

乔凡娜・玛格丽,《无形的意象》

即将到来的末日威胁是一种文化、个人和群体论述的主题,在危机时期经常浮出水面。面对未知的未来,会带来不确定与焦虑感。自从Covid-19疫情开始蔓延,人们经常用“世界末日”一词来形容我们正在经历的情况。人类对抗冠状病毒的发展与生态危机,实际上是为了防止或延后未来可能的灾难1而做出的努力。因此不确定感、绝望和焦虑的情感出现也就不足为奇了。

德裔美籍的哲学家保罗・田立克(Paul Tillich)区分了人类生活中特有的,也是疫情让我们面对的三种不同焦虑:死亡与命运的焦虑,空虚与缺乏意义的焦虑和良心与内疚2的焦虑。根据田立克的说法,死亡与命运的焦虑凌驾于一切,其特点是一种随意感,对不可预知的事物以及无法找到意义与逻辑而感到害怕。

极端的情况也会引起空虚和缺乏意义的焦虑。我们很少会问自己日常生活中存在的重要问题。日常生活的特征通常是一连串的机械动作,正如加缪在他的哲学随笔《西绪弗斯神话》中所描述的:“只有一天,〔为什么〕出现,一切都在这种带着惊讶的疲倦中开始”3。极端的情况提供我们质疑个人与群体生活深层意义的机会。对加缪来说,这些使我们在焦虑与希望间摇摆不定的问题,是我们应对荒谬生活的方式4。加缪认为,荒谬的感觉源自人与世界的关系,因为人在一个缺乏理性的世界中需要理性的事实。

我们在危机时刻主要感受到的是一种末日感,但这种时间终结论主要是深植于犹太与基督教文化。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末日论、末日论的文化根源以及伴随着末日论而来的文化情感,例如焦虑与不确定性。我们将从葡萄牙作家若泽・萨拉马戈的两部末日题材的小说《失明症漫记》与《死亡间歇》 中探讨“希望”在这主题中的核心地位。透过想像的危机探索时间终结的概念,末日题材邀请我们透过政治、文化或社会的角度审视我们的生活。但就像所有伟大的文学作品一样,在焦虑与恐惧中,读者仍然可以找到希望。

末日论的起源

在西方犹太与基督教思想中,时间是有一个开始的:“起初,上帝创造了天与地”5。时间也有结束:“末后的日子”6。线性的圣经时间是不可逆的,并且不可避免地持续到天国建立这一最终事件7。先知们向我们保证,人类在这故事的结局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如果你们改过自新……我就会让你们住到这个地方,住在我赐给你们祖先的土地上,永生永世。”8在《圣经》中,人们陷入时间的流逝,时时刻刻受到考验,必须证明自己是否有能力满足上帝的旨意9

先知以赛亚所说的“末日”标志着时间的终结。《创世纪》的第一节就为这个结局奠定了基础:“如果有创世,那就有末日。”《圣经》对时间线性的建立从创世到末日画了一条线,而历史就在这条时间轴上展开10。时间在一代又一代,一个事件又一个事件下前进,直到现在,笔直而连续的延伸到末日的尽头11。关于时间终结与人民和国家在这方面的责任,很多文字都是来自以色列的先知——耶和华如此说:“你禁止声音不要哀哭,禁止眼目不要流泪,因你所做之工必有赏赐,他们必从敌国归回。”12

这种对时间终结的信仰透过《启示录》渗透到基督教。约翰的《启示录》深受旧约圣经《但以理书》中世界末日的影响,某种程度上成为日后所有异象启示的典范,“他说,我要指示你恼怒临完必有的事,因为这是关乎末后的定期”13。在但以理的启示中所描述的事实因此成为西方历史认知的支柱。《但以理书》是在耶路撒冷第二圣殿被毁后不久写成的14,有人认为这是对民众的某些慌乱以及对宗教实践失去信心的回应,因为宗教信仰是个人和世界的救赎之源15。 

是圣奥古斯丁将犹太人的历史与时间模式改为基督教16,他定义了内在时间,即经验时间,并将过去与历史记忆结合,把未来与希望或期待结合。奥古斯丁认为,人类文明正在稳定地进步与发展17。毕竟,基督教的观点将人类的起源定位在堕落、在伊甸园的原罪,而人类的终点是永恒的救赎。


西方历史(至少在礼拜仪式著作中)也有一个开始和结束18。西方存在的人类起源以进步与发展的存在为前提,换句话说,是一个在圣经时间中找到的直系影响19。这种线性的历史概念由一段段的历史组成,随着我们接近末日,支配着所有以圣经为基础世界观的文化领域20。虽然人类的存在实际上是与时间、以及在时间中展开的人类行为的碰撞,西方文明与其他文化不同,我们更倚赖当下的时刻 21

乔凡娜・玛格丽,《无形的意象》

若泽・萨拉马戈作品中的启示录

许多末日类型的文学作品让我们能够想像人类生活在急迫或正在发生的灾难的紧急情况。阅读时,我们进入焦虑状态,让我们深度质疑生命脆弱的存在。但除了焦虑,许多这类型的作品还包含着一丝希望。以色列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教授麦克・克伦(Michael Keren)认为文学不需要对现实进行客观或忠实的描述,而是要让读者进入作品与思想之间的对话22。我们将研究萨拉马戈两部不同末日情境的小说,这些情境既是人类焦虑的原因,也是人类焦虑的结果,同时也揭示了它们所包含的希望。

《失明症漫记》

若泽・萨拉马戈的小说《失明症漫记》确实地将读者带入一种时间终结的氛围23。当小说中人物一个个失明的时候,读者有一种人类正在遭受惩罚的感觉。然而,我们没有发现任何可能导致这种惩罚的外在力量,这在圣经中关于洪水的记载中是没有的,“耶和华见人在地上罪大恶极……耶和华说我要把所造的人从地面上除灭”24。在萨拉马戈的小说中,这是一种内在的传染性疾病,是体系失败的结果。

萨拉马戈将文明的瓦解还原为一种“自然状态”25,在这种状态下,个人摆脱了人性26。这种失明迅速蔓延的原因尚不明确,但很难不将其归因于人类道德观的堕落。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是医生的妻子,她决定假装失明以便跟着她先生到隔离检疫中心。在那里,她带领着一群盲人,因为她觉得“当別人失明时,她要对视力负责。”萨拉马戈用视觉的隐喻让我们抱持着诚实与批判的目光,即使我们可能觉得自己像医生的妻子一样,“如果你能看到我必须看到的东西,你会希望自己是个瞎子。”那些“看到”事情的人正在受苦,但是他们有责任将自己看到的一切告诉他人。正如加缪在关于作家职责的演讲中所说:“作家的角色离不开艰巨的职责……他尽可能接受成就他职业伟大的两个任务:为真理与自由服务27。”同样,美国语言学家、哲学家诺姆・乔姆斯基(Noam Chomsky)认为批评观点像是作家的道德责任,“作家作为一个道德行为者的责任,是试图将有意义的人类事件的真相带给有能力做些什么的大众”28

《失明症漫记》中的人物不再相信他们得到的信息,但隔离似乎是阻止疾病蔓延的唯一办法。盲人们被监禁在一间前精神病院里,这让人想起福柯的论点,“监禁的主要目的是不让大众看到丑闻,以维护社会秩序”29。我们可以在意大利当代思想家乔治・阿甘本(Giorgio Agamben)最近写的关于Covid-19新冠疫情的文章分析中找到类似的说法30。他以生物理论为工具,描述了社交距离疏远、数据收集和封城的指令如何构成对身体、私人空间和民主公民社会基本自主原则的侵犯。

在《失明症漫记》中,萨拉马戈对政治与宗教机构及媒体提出了尖锐的批评。这些机构的代表只说不做,从来没有采取实际行动来拯救人类。用其中一个角色的话来说,就是“一个盲人政府试图引导盲人,或说虚无试图筹划虚无。”此外,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也无能为力,医生的妻子承担了她力所能及的所有责任。透过表现出深刻的人文主义,她在小说中始终保持着自己的正直,让人想起加缪《鼠疫》31中的医生。尽管她周围的世界很荒谬,但她仍保持着美德,这种美德是出于一种与生俱来的本能,是一种即使我们不能改变世界也应该去维护的基本道德律令32

我们可以说医生的妻子因为没有被焦虑困住而幸免于失明症。焦虑与恐惧是导致失明的原因之一,萨拉马戈认为这是人类最大错误的起源。例如恐惧让士兵向一个被拘禁的盲人开火,“恐惧冻结了士兵的血液,正是恐惧让他用枪指着对方并且开了枪,并当面连续扫射。”如果医生的妻子没有失明,那是因为她不屈服于恐惧。她杀死了在庇护所中折磨妇女的强暴犯,并不是因为这对她来说很容易,而是因为“必须有人这么做,而且没有其他人。”焦虑是盲目的,而勇敢面对局势与采取行动是希望的泉源。没有希望,我们只是“能看的盲人,可以看,但是看不见。”只有当一个群体基于互信与合作时,大家才能重新看见。

乔凡娜・玛格丽,《无形的意象》

《死亡间歇》

今天是1月1日,在《死亡间歇》书里这个小国中,没有人因为疾病、意外或年迈而死亡。这里当然有受伤的人、病人或昏迷者,但都命悬一线的活着。日子就这样过着,每个人都在对抗死亡,仿佛“命运三女神*1手中嘎吱作响的剪刀”已经停止了他们每天的活动33。对死亡的恐惧被认为是人性最深的焦虑与痛苦的根源34。因此在小说的开头,当人性实现自己最终的愿望(摆脱死亡专横的束缚),永生变得普及时,人类认为自己收到了一份珍贵的礼物。但这种兴奋当然是短暂的。死亡的危机,也就是无法自由的死去原来是一种更可怕的束缚形式。

萨拉马戈在《死亡间歇》 中对我们的社会制度批评并嘲讽。他批评教会,因为他为新的形势担忧,因为“没有死亡就没有复活,没有复活就没有教会”。他批评媒体及其耸动的标题“关于新的生活,有些是戏剧性的,有些是激情的,而有些几乎是哲学或玄妙的。”当爱国热情淹没时,现代民主主义也变得滑稽荒谬,群众争先恐后地在阳台上升起自己国家的旗帜,自豪地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克服死亡国家的公民。那些试图帮助自己亲人自然死亡的人,将他们偷渡到边境,这一举动立即引起了这是自然现象还是谋杀的道德问题。一如既往,有些人从这种情况中受益。在这种情况下,犯罪集团可以和想要找人做这些脏活的政府合作。

在这本书中,萨拉马戈将生活的荒谬展现得淋漓尽致,人们害怕死亡是幸福的主要障碍,但事实证明幸福的主要条件是我们注定要死。当这个平衡被破坏时,幸福就会消失,告诉我们死亡是人类存在不可或缺的自然部分。

死亡本身是以女性的形象出现。她向国家电视台的导演解释,她停止夺取生命是为了让那些憎恨她的人知道,如果他们长生不死,这个世界将会是什么样子。她承认她的回应方式可能有些残忍,有时没有预先通知临终者,剥夺了他们临终前的时间。虽然她经常派病魔去准备,但死神解释说病痛从来没有办法彻底地杀死希望。无论她给人们多少的痛苦与折磨,人们总是希望能够存活。为了避免更多的误会,死神决定开始用邮件发送手写的死亡通知。


尽管死神承诺了,却没有发信通知大提琴家他即将离世的消息。为了挽救局面,她用镰刀代替自己死神的位置,与此同时以美女的形象出现(变成了她自己的敌人)。随着故事的发展,死神爱上了大提琴家。在超越时空的爱中,我们找到希望:“如果我有预言、有对一切奥祕理解与认识的天赋,如果我的信仰可以移动山岳,但是我没有爱,我就什么都不是……爱是宽容的,充满了仁慈……爱原谅一切、相信一切、寄望一切、忍耐一切……爱永远不会死”35

译注*1  帕耳开(Parques)是罗马神话中主宰命运的三位女神,和希腊命运三女神摩伊赖相对应,一位将命运之线放到纺锤上、一位负责丈量,还有一位拿着剪刀负责死亡。

乔凡娜・玛格丽,《无形的意象》

萨拉马戈、加缪与宇宙荒谬

在萨拉马戈的《失明症漫记》与《死亡间歇》 中,焦虑与希望有本质的关系。这是萨拉马戈选择描述人在社会中存在的主题。加缪说:“人们沐浴在焦虑与希望之中,因为人们向往的价值总是受到威胁”36

萨拉马戈小说中出现的觉醒现像是由巨大的灾难造成,精确的出现在生命频临末日的时候。这是一个失明的流行病,矛盾地使小说《失明症漫记》中的人物获得了真正的判断力。一群盲人踏上了沉思的旅程,来到了真实、自然、有道德的地方,真正的社会变革希望在此诞生。这使得他们基于同情心与同理心,在女性的指导下建立一个新的联盟。在《死亡间歇》 中,末日起初被认为是救赎。人类经历了一种死而复生,在地球上建立了天国与永生。但万物的失序却显得悲惨,人们很快就希望能够回到他们曾经想摆脱的死亡。加缪在《西绪弗斯神话》中说37:“总算谈到死亡了,这个我们都会有感觉的主题……恐惧来自事件精确的现实面。如果时间使我们害怕,是因为它证明了死亡,而答案随之而来。”然而存在时间之中是人类的特性,“他属于时间,因为恐惧,他抓住时间而认识他最大的敌人”38

人类试图理解世界,面对生活的荒谬感到焦虑:”这种对统一性的怀念和绝对的渴望说明了人类悲剧的基本演变39。”萨拉马戈将失明与永生作为消除恐惧感的两种必定失败的尝试。然而我们可以像加缪提出的荒谬反思一样,清楚地从这两部作品中得到这样的结论,焦虑的消除其实是以希望的消除为前提的。焦虑和希望在这里是一对孪生元素,相当于尼采所说的幸福与痛苦40。他们一起产生,而且都源自生命及其活动的肯定41
人类的思想服膺于我们往往不知道而已经吸收的文化模式。这些模式包括对死亡的恐惧,对疾病的恐惧,以及让我们屈服的许多控制方式的”盲目性“。只有一种深刻的理解,超越文化既定的模式,即“让命运成为人的事,这必须在人之间解决”42。这里的意思是,人的存在不是固定条件,而是纯粹的演变,是时间上不确定的事件43

乔凡娜・玛格丽,《无形的意象》

1  Lebovic « BiopoliticalTimes: The Plague and the Plea »

2  保罗‧田立克,《存在的勇气》

3  加缪,《西绪弗斯神话》

4  出处同上。

5  《创世纪》1:1

6  《以赛亚书》2:2

7  莱博维茨(Yeshayahou Leibowitz)《真相、历史与价值》(Faith, History And Values)

8  《耶利米书》7:5-7

9  劳赫(Rauch)《信仰与革命:历史的哲学》( Faith And Revolution: The Philosophy Of History)

10  丹‧哈特(Dan Hart)《启示录的过去与现在》( The Apocalypse Then And Now)

11  泽利格曼(Zeligman)《圣经文学研究》(Studies In Biblical Literature)

12  《耶利米书》31:16

13  《但以理书》8:19

14  弗吕瑟(Flusser)《耶稣》(Jesus)

15  丹‧哈特(Dan Hart)《启示录的过去与现在》(The Apocalypse Then And Now)

16  奥古斯丁,忏悔录(Les Confessions de Saint Augustin)

17  罗素(Russell)《圣奥古斯丁的哲学与神学》(St. Augustine’s Philosophy And Theology)

18  马克‧布洛克(Marc Bloch)《历史学家的技艺》(The Historian’s Craft)

19  爱德华‧霍列特‧卡尔(E. H. Carr)《历史是什么?》(What Is History?)

20  丹‧哈特(Dan Hart)《启示录的过去与现在》( The Apocalypse Then And Now)

21  马克‧布洛克(Marc Bloch)《历史学家的技艺》(The Historian’s Craft)

22  麦克‧克伦(Michael Keren)《二十世纪的政治文学》(Political Literature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23  乔赛‧萨拉马戈的小说《失明症漫记》

24  《创世纪》6:5-8

25  麦克‧克伦(Michael Keren)《政治与文学》(Politics And Literature)

26  麦克‧克伦(Michael Keren)《千禧年之交的现实与虚构》(Reality And Fiction At The Turn Of The Millennium)

27  加缪的斯德哥尔摩演讲

28  诺姆・乔姆斯基(Noam Chomsky)《权利与前景:自然与社会秩序的思考》(Power And Prospects: Reflections On Nature And The Social Order)

29  福柯《疯狂与文明》

30  乔治‧阿甘本(Giorgio Agamben)《流行病的发明》(L’invenzione di un’epidemia)载于义大利网站Quodlibet

31  加缪《鼠疫》

32  加缪《阳光下的人文主义者:加缪的地中海灵感》(A Humanist In The Sun: Camus’ Mediterranean Inspiration)

33  乔赛‧萨拉马戈的小说《死亡间歇》

34  保罗‧田立克,《存在的勇气》

35  《哥林多前书》13:2-8

36  乔治‧克瓦科斯(George Kovacs)《寻找加缪的意义》

37  加缪,《西绪弗斯神话》

38  同上

39  同上

40  尼采,《令人愉快的知识》

41  艾隆(Eylon)《自我创造:尼采的生活、人与艺术》(Self-Creation: Life, Man And Art According To Nietzche)

42  加缪,《西绪弗斯神话》

43  雅各布‧哥伦布(Jacob Golomb)《存在主义哲学概论》(Introduction To Existentialist Philosophy)

参考书目
Agamben, Giorgio. « L’invenzione di un’epidemia ». Quodlibet, février 26, 2020.
Augustine. The Confessions of St. Augustine. Traduction J. G. Pilkington. New York : International Collectors Library, 1950.
Bloch, Marc. The Historian’s Craft. Traduction Peter Putnam. Manchester :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1992.
Camus, Albert. The Plague. Traduction Stuart Gilbert. New York : Modern Library, 1948.
Camus, Albert. « Camus – Nobel Banquet Speech ». Nobel Lectures, Literature 1901-1967. Ed. Horst Frenz. Amsterdam : Elsevier Publishing Company, 1969.
Camus, Albert. The Myth of Sisyphus. Traduction Justin O’Brien. New York : Vintage Books, 1991.
Carr, Edward Hallett. What is History? Ed. R. W. Davies. New York, Londres : Penguin Books, 1987.
Chomsky, Noam. Power and Prospects: Reflections on Nature and the Social Order. Chicago : Haymarket Books, 1996.
Dan, Yossef. The Apocalypse Then and Now. Herzelia : Yediot Ahronot Press and Hemed Books, 2000. [Hebrew]
Eylon, Eli. Self-creation: Life, Man and Art According to Nietzsche. Jerusalem : Magnes Press, 2005. [Hebrew]
Flusser, David. Jesus. Jerusalem : Magnes Press and Zmora Bitan, 2009. [Hebrew]
Foucault, Michel. Madness and Civilization: A History of Insanity in the Age of Reason. Traduction Richard Howard. New York : Vintage Books, 1988 [1965].
Golomb, Jacob. Introduction to Existentialist Philosophy. Tel Aviv : Ministry of Defense Press, 1990. [Hebrew]
Keren, Michael. Political Literature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Tel Aviv : Ministry of Defense Press, 1999. [Hebrew]
Keren, Michael. Reality and Fiction at the Turn of the Millennium. Tel Aviv : Ministry of Defense Press, 2007. [Hebrew]
Keren, Michael. Politics and Literature. University of Calgary Press, 2015.
Kovacs, George. The Search for Meaning in Albert Camus. Florida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 Press, 1987, p. 121-139.
Lebovic, Nitzan. “Biopolitical Times: The Plague and the Plea.” boundary2, mars 30, 2020.
Leibowitz, Yeshayahu. Faith, History and Values. Jerusalem : Academon, 2002. [Hebrew]
Nietzsche, Friedrich. The Gay Science. Traduction Walter Kaufman. New York : Vintage Books, 1974.
Ohana, David. A Humanist in the Sun: Camus’ Mediterranean Inspiration. Jerusalem : Carmel Press, 2000. [Hebrew]
Rauch, Leo. Faith and Revolution: The Philosophy of History. Tel Aviv : Yahdav Press, 1978. [Hebrew]
Russell, Bertrand. « St Augustine’s Philosophy and Theology ». Dans History of Western Philosophy, Book II, p. 329–340. Londres et New York : Routledge Classics, 2004.
Saramago, José. Blindness [L’Aveuglement]. Traduction Giovanni Pontiero. San Diego, New York, Londres : Harcourt Inc., 1997.
Saramago, José. Death with Interruptions [Les Intermittances de la mort]. Traduction Margaret Jull Costa. New York : Houghton Mifflin Harcourt, 2008.
Tillich, Paul. The Courage To Be. New Haven :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52.
Zeligman, Yitzhak Arieh. Studies in Biblical Literature. Jerusalem : Hebrew University Press, 1992. [Hebrew]

比娜・尼尔是以色列耶列斯山谷学院跨学科研究系主任和荣誉学士学位项目主任。她研究西方宗教与当代文化界面,特別是源自於西方宗教的文化建构谱系。

上一篇文章
目录
下一篇文章
02
焦虑与希望之间
六月2021
作者

比娜・尼尔是以色列耶列斯山谷学院跨学科研究系主任和荣誉学士学位项目主任。她研究西方宗教与当代文化界面,特別是源自於西方宗教的文化建构谱系。

PDF版本
繁體中文
简体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