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AS MAGAZINE
量化灵魂?
路航
艺术家
大数据已经被实验性地运用到艺术作品的创作中。随著人工智能技术和大数据进入艺术领域,相较于与人类的艺术创作,其结果如何,大数据在画家创作艺术作品中的作用又如何?
路航,《地图》,油画,2020年

每个时代艺术、美、艺术家的定义都是处在变动之中的,今天我们又一次处在了大变革的起点。科技将慢慢带我们进入另一个世界,无限长的生命、人机结合、大数据、量子计算、人工智能机器人……社会的一切将如科幻电影中描述的一样,如今的我们所构建的定义,概念,伦理都将重新定义。那时艺术的定义也会不同于今日。但我想那些最本质的艺术是不可能被替代的。如绘画,雕塑,舞蹈,歌唱等等,因为这些艺术都起于人类原始的本性。如小孩子生来就喜欢捏泥巴,画画一样。而真的有一天,人类量化了灵魂,艺术被未来的人造人100%的做到时,我想那时的人类将开创新的可能性。那将是人类的下一个涅槃。

学习与创作伦勃朗的画像

2014年10月,J. Walter Thompson公司,ING公司,Microsoft公司,The Mauritshuis公司,伦勃朗故居博物馆和来自TU Delft的顾问合作了“下一个伦勃朗”项目。它们利用大数据对346件伦勃朗的作品进行分析,并且用人工智能推断出了伦勃朗下一件作品可能的面貌,并将其打印出来。这是个有趣的案例并向我们提出一个问题,大数据加人工智能学习创造出的东西究竟是什么?

在我看来伦勃朗绘画的价值是通过高超的技巧表达了人性的光辉。而机器学习分析大数据后形成一个算法,它不是对人性的关注,而是对画面的模仿。其结果是可以生产以假乱真的高级赝品。

本质上说,机器的动机与伦勃朗的动机是不同的。真的艺术是人出自于内心的个性化表达,艺术风格出自人的个性的流露而不是算法,重在表达的过程而不在表达结果。而假的艺术是对已有风格的模仿,一切过程都是为了结果。因此这个实验的本质是一种通过电脑学习既有事例归纳出新的算法并根据设定进行复制的过程,而不是通过人工智能创造出以情感为驱动力,利用灵感、想象与直觉创造出无现实目的的算法的艺术尝试。

艺术家创作的动机是渊源不断的表达欲望。这需要艺术家睁开眼睛细细看这个世界,看到不同命运与生活、看到不同人的生命轨迹、看到大事件前人类的渺小,感受其中的喜怒哀乐。以此个人的生命与这个时代纠缠在一起,并在内心出于爱这个世界而担忧。同时艺术家又是时代与人性的知更鸟。他有丰富的触角,能迅速感受到时代的变迁、文明的发展、掩藏的问题、未来的方向等等。具备了这些条件,人才会开始思考并有欲望表达。即所谓:情郁于中,发之于外。由此艺术家在对自我真诚的前提下创造的作品即是自然的流露而不是为了创造而创造的东西。

在我看来,一幅画最重要的不是观者看到后思考了什么,而是观者看到后是否能一下穿过思考而震撼到灵魂。因此人与人心灵之间的沟通最直接有力的方式就是通过艺术媒介直接进行心灵的对话。艺术创作过程是个复杂的过程,需要直觉、感受、想象、预感、自我观察、对偶然的判断、对与错误的转化等各种能力,甚至有些创造只是有意的巧合。在我创作中,我依靠直觉进行判断,依靠灵感与想象开拓新的表达方式。

《门》,120cm X 80cm,油画,2017
在这幅画中沉重的铁门,灯光下的士兵和昏暗的天空等等,这些源自于我小时候进入政府机构大门时的印象和感受。 20多年后,关于这些嘈杂的街道后面隐藏著另一个世界的回忆,促使我拿起画笔来画出它们。 我无法想象我们如何量化这种个人经历,并让机器具有创造动力,通过算法创建有关“人类”的作品。

在具体作画过程中,我内心与画面进行对话,很多灵感都来源于画面每一个小的反馈。作画要时刻保持高度敏感,当接收到画面的反馈信息后,立刻在大脑中生成各种想象,并用直觉进行决定。换而言之,我与绘画的关系就如园丁照料他的花草。在这样的一个创作过程中我很难想象大数据能具体的参与创作。因为灵感的获得与想象力的多少、直觉的准确性很难用逻辑翻译成某种算法。如果真的被翻译成算法。没有了人性的参与得出的结果将是什么?而且最重要的是:艺术家作为人有著带有温度的视角。而冰冷的数字逻辑运算需要注入情感,这如何能做到呢?

创作时的辅助角色

艺术创作并非数学题目,面对每一个人时答案都不会是一样的。同样艺术教育是培养人具备艺术家应有的素质,而不是培养生产艺术品的机器。艺术教育的本质就是育人,如果依靠大数据,人工智能真的想创造出人类的艺术。首先要面对以下五点问题:

1,为艺术在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主导的社会中找到存在的价值。

2,大数据需要100%真实无误的数据,这要求每个提供数据的人都做到绝对无私。

3,量化抽象的概念,如真实、 善良、 美、情感、人文主义精神、普世价值等。

4,建立可以创造 “创造 ”的有生命的算法。具体如:如何创造错误、利用错误、将错误发展成正确等?

5,对于人的全面了解,并将其一切数字化。如人类的灵感、想象力、直觉、各种细腻的感受、心理结构等。

以上问题我们至今无法给出答案。因此在我看来可见的未来大数据、人工智能在艺术创作上主要还是起加速的辅助作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存在只是个信息框架,不能决定具体个性化问题,这就如基因不能100%决定命运一样。换句话说艺术家创造的都是基于自我的特殊问题。在我的创作过程中,我也体会到大数据带来的便捷。如研究绘画、历史时,很容易查找到各种文字图片信息,比对各方面的史料,让我的艺术研究更加深入。同时我想大数据在艺术教育上也会起到辅助作用。

给予灵感的大数据

当下我看到艺术界正在兴起一个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的艺术潮流,我观察到很多作品存在两个误区,首先,为了创造而创造。力求找到某种一劳永逸的算法不停的生产 “艺术品”。其次,从装饰思维出发,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提升装饰性、技术复杂性、科技感与制作感,而忽略了艺术的核心。当然,这个门类的艺术处于兴起阶段,很多地方还不成熟。也许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会有新的有趣的东西产生。但这个艺术形式是否最终因人工智能的逻辑区别于人而终结,这还有待艺术家继续不断的探索。

七年前,我在互联网上看到了希特勒和他的狗(布朗迪)的照片。 而后,我在维基百科中得知希特勒在他的狗身上测试了自杀的毒药。 由此,我想到了“平庸之恶”,“希特勒的孩子”,先锋队……为此我想追问一个问题:我们的父母与我们,以及我们的国家与孩子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由此我创作了这四幅画。 在创作过程中,大数据搜索的历史图像为我的创作提供了很多动力和灵感。

毕业于中国四川美术学院与法国布尔日国立高等艺术学院,曾于中国成都蓝顶美术馆与巴黎CROUS艺廊展出。

上一篇文章
目录
下一篇文章
01
大数据与独特性
十一月 2020
作者

毕业于中国四川美术学院与法国布尔日国立高等艺术学院,曾于中国成都蓝顶美术馆与巴黎CROUS艺廊展出。

PDF版本
繁體中文
简体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