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抵制标准化的敏感窗口
全球化的世界在数字的支配下,空间被数字测量标示,这些海量数据为数字巨人提供养分。聚集数据、瞄准目标,这些大数据变成工具、商品与造就我们日常生活、经济,甚至建构了我们的政治环境。世界观跟我们的注意力一样,缩小到萤幕的尺寸。反思让位给本能反应。流言蜚语或冲突引起众人注意并吸引观众。点击经济限制了网路让全球自由联络的梦想。1
活在标准化的世界
食品、健康、卫生和安全法规在很大程度上让人安心。社群媒体产生意想不到的共鸣与连系。然而这建立于一个基础上:远离分析、监视或过分标注群体与个人,这些都尚待建立明确的法律框架。
在这个标准化的世界,可还有机遇、混乱或意外的位置?细微的差别,犹豫、后悔或蜕变又有其位置?如果非要表现出自己的存在,如何活在雷达装置之下?我们可以受苦?可以不同于谨慎和谦虚?当我们撞击这道连锁的数字牆、银行卡和电脑时,我们可以贫穷?我们是否能无所顾虑也不用为过去、外貌或多重身分证明自己?像乾瘪的苹果、畸形的蔬菜或混种的动物,燃烧或充满过往岁月痕迹的人类,如何逃脱标准化的制度?2
生命的流动是无法被关在封闭的柜子里的。人类的境况必须在共同的利益与个人自由的框架内发展,让所有独特的天性都可以不被恐惧或排斥而有其所归。在性别、社会阶层、国籍、传统、信仰、共存等等被保护或创建的社会。这些领土的建设或保存不仅属于民众,也属于个人。这是个人、家庭、地方、国家的事,然后才是全球的事。这是需要创造和保障的精神状态,独立与自由是脆弱的,特别是在强大的超国家利益面前。
互相面对
当艺术未被市场的刻板印象或全球化吞噬时,它提供了一个开放的空间让思想游走。事实上,艺术让我们发现了彼此的相异性、远方的文化或前人的遗产,超越时空的阻隔,艺术是个人成果或反映文明,和他人交锋也会带来自己内心深处的冒险之旅。
这就是《彼此之间》(L’un vers l’autre)这本书所传递的讯息。中国出生的法兰西院士程抱一与谢阁兰(Victor Segalen)3 一起踏上旅程。在这部作品中,程抱一这位文学家、诗人与书法家将自己投射于谢阁兰(1878-1919)的一生,医生、小说家、民族学家,塞加伦早在多年前就进行了和程抱一相反的旅程,法国出生,前往中国……
艺术通过身体敏感的媒介,歌声和乐曲进入我们的耳朵;表演艺术、造型艺术深入我们的双眼。如果教育给了我们方向,建立一个坚实的知识与科学结构,那么艺术便为我们的情感开启了一扇感官之门。奇妙的是,奇异、独特的方式可以让我们摆脱标准化。心中的震撼会动摇我们的思想和信仰,我们因而超越刻板印象连结穿透我们、激励我们的事物。突破的第一步,挖掘有利于创作的空间,保证更新与更丰富的产量。不确定的、抽象的、未知的、意想不到的冲出一条走向研究和想像的道路。
开放、自信、好奇的心态可以面对新事物与创新。历史上的艺术前卫派已经描绘出社会变革的观点。艺术场所与艺术家的苗圃是思想沟通和流动的温床,证明了建筑与设计、科学、环境和社会领域的交互影响证明并提供庇护。
传播创造精神
面对气候和科技的挑战,意识形态的紧张和经济风险,世界加速迈向非人性化。知识是透过共享进步而建立的,信息的流通也是前所未有的。但知识仍必须达到我们的意识并触动我们,才能建立我们的行动和活动!敏感性是我们忠于人类境况的必要条件,敏感性保护我们物种的生存。第二次世界大战浩劫后诞生的《世界人权宣言》就是证明:人人在任何地方有权被承认在法律前的人格。至少在每个签署本宣言的国家……
我们的责任就是以各种方式坚守这个原则。意识到别人和自己大大小小的不同,一起培养尊重自己的独特性。科技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机遇,有了它们,在我们的多元世界创作、分享都是可能的。但有一个严格的条件,即科技仍然是为自由和开放的普世价值服务的工具。21世纪的人类必须从科技经济的个体与群体支配下走出,播下了创始的种子4 ,接下来就是散播这思想的鲜花、创意的精神。
译自本刊法文版原文《L’ART À L’ÈRE DES BIG DATA – Une fenêtre sensible pour résister à la norme》
1 在参考著作中,我们引用《裸体男人》、《无形的数字独裁政权》,马克‧杜甘(Marc Dugain)、克里斯托夫‧拉贝(ChristopheLabbé),普隆(Plon),2016年。《金鱼文明》,布鲁诺‧帕蒂诺(Bruno Patino)、格拉塞特(Grasset),2019年。
2 《我们的多元智能。与众不同的快乐》,约瑟夫‧斯科万内克(Josef Schovanec),法国观察出版社,2019年。
3 阿尔宾·米歇尔(Albin Michel),2008年。
4 《一千零一次安静的革命》,班尼迪克特‧马尼尔(Bénédicte Manier),法国我阅读出版社,2016年。
在索邦大学历史系学习之后,班尼迪克特・菲利普又在巴黎第二大学(Université Panthéon-Assas Paris I)修习信息社会学,最后选择新闻科技研究所继续进修。法国或其他国家的教育、文化与古蹟成为她最喜欢的领域。身为一名自由记者,班尼迪克特・菲利普自1997年开始与国週刊《Télérama Sortir》合作,撰写展览评论(摄影、文化、科学)。原生艺术、部落艺术、建筑和设计是她最喜欢探索的领域。舞蹈、歌唱、音乐、造形艺术等,一直是她生活的一部分。
卡琳・齐伯 KARINE ZIBAUT
法国造形艺术家、摄影师、导演与画家,在法国与外国参与展出十二年以上。卡琳・齐伯加入伦敦的Kindred工作室。作为一名积极的女性,她参与了许多项目,包括创建SKIN协会以帮助乳癌患者。并透过水墨与摄影的交汇,对女性、身分认同、承传和滋养土地提出质疑。
https://www.karinezibaut.com/
在索邦大学历史系学习之后,班尼迪克特・菲利普又在巴黎第二大学(Université Panthéon-Assas Paris I)修习信息社会学,最后选择新闻科技研究所继续进修。法国或其他国家的教育、文化与古蹟成为她最喜欢的领域。身为一名自由记者,班尼迪克特・菲利普自1997年开始与国週刊《Télérama Sortir》合作,撰写展览评论(摄影、文化、科学)。原生艺术、部落艺术、建筑和设计是她最喜欢探索的领域。舞蹈、歌唱、音乐、造形艺术等,一直是她生活的一部分。
卡琳・齐伯 KARINE ZIBAUT
法国造形艺术家、摄影师、导演与画家,在法国与外国参与展出十二年以上。卡琳・齐伯加入伦敦的Kindred工作室。作为一名积极的女性,她参与了许多项目,包括创建SKIN协会以帮助乳癌患者。并透过水墨与摄影的交汇,对女性、身分认同、承传和滋养土地提出质疑。
https://www.karinezibaut.com/